requestId:688a486d64d500.06841211.
新華社北京9月28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8日發表《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全文如下:
中國的全面小康
(2021年9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錄
前言
一、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
二、全面小康是全面發展的小康
(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人民民主不斷擴大
(三)文化更加繁榮發展
(四)民生福祉顯著提升
(五)生態環境發生歷史性變化
三、全面小康是全體人民的小康
(一)不讓一個人掉隊
(二)城鄉融合發展
(三)區域協調發展
四、全面小康是奮斗出來的小康
(一)始終以人民為中心
(二)制定正確路線和戰略策略
(三)在改革開放中推進發展
(四)幾代人苦干實干、接續奮斗
五、中國全面小康的世界意義
結束語
前言
小康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和夙愿。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
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頑強拼搏斯柯達零件,幾代人一以貫之、接續奮斗,從“小康之家”到“小康社會”,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小康目標不斷實現,小康夢想成為現實。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從百年前飽受欺凌屈辱到實現全面小康,中華民族無比自豪地站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夢想成為現實,標志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新的一大步,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彰顯了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和歷經磨難始終不屈不撓、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品格,極大增強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極大增強了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能力和力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從百年前受奴役受壓迫到物質上富起來、精神上強起來,中國人民無比自豪地行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凝聚著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浸透著中國人民的辛勤汗水,淬煉了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彰顯了中國人民為實現夢想頑強拼搏、“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意志品質。中國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極大增強。中國人民是勤勞勇敢的人民,是偉大、光榮、英雄的人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從百年前只有50多名黨員到擁有9500多萬名黨員、領導著14億多人口大國、具有重大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無比自豪地走在時代前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兌現了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彰顯了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攻堅克難、開拓前進的領導者和主心骨。黨用實際行動,贏得了人民的信賴和擁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從百年前山河破碎、衰敗凋零到今天蓬勃發展、欣欣向榮,中國無比自豪地屹立在世界東方。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發展自己,也造福世界。不斷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民,不斷發展進步的中國,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注入了正能量,彰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美好世界的中國力量。
在一個底子薄、基礎弱、國情復雜的大國,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極不平凡,極不容易,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付出了長期艱辛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人民過上了好日子,但還不富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仍然存在。中國共產黨將團結帶領人民,向著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繼續邁進。
為記錄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歷程,介紹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探索實踐,分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經驗,特發布本白皮書。
一、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
小康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不懈追求的夢想。早在兩千多年前,《詩經》就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的詩句,《禮記·禮運》描繪了“小康”理想社會狀態,反映了中國先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千百年來,中國人民一直夢想實現小康。近代以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中國人民始終不屈不撓、奮力抗爭,始終為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懈奮斗。
100年前,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團結帶領人民接續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不斷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進。
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為小康社會建設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積累了重要物質基礎,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和安全保證。
改革開放新時期,黨團結帶領人民持續推進小康社會建設,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來詮釋中國式現代化,提出“小康之家”,明確到20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并指出“所謂小康,從國民生產總值來說,就是年人均達到800美元”。從“小康之家”到“小康社會”,“小康”這一飽含中華文化深厚底蘊、富有鮮明中國特色、千百年來深深埋藏在中國人民心中的美好愿景,由此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醒目路標。1982年,黨的十二大首次把“小康”作為經濟建設總的奮斗目標,提出到20世紀末力爭使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汽車材料康水平。1987年,黨的十三大制定“三步走”現代化發展戰略,把20世紀末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作為第二步奮斗目標。1992年,在人民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的基礎上,黨的十四大提出到20世紀末人民生活由溫飽進入小康。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明確到20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經過長期不懈努力,20世紀末,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的目標如期實現。2002年,黨的十六大針對當時小康低水平、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實際,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即在21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小康社會建設由“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邁進。2007年,黨的十七大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作出全面部署,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提出新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更全面、內涵更豐富、要求更具體。
進入新時代,到了需要一鼓作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沖刺的關鍵時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錨定這個宏偉目標,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攻堅克難,奮發有為,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軍。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即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由“全面建設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彰顯了黨團結帶領人民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的堅定決心。2017年,黨的十九大科學把握黨和國家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全面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條件、內外因素,作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戰略部署,吹響了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勝利的號角。習近平總書記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放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理念,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重大部署,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居于引領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覆蓋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覆蓋的區域要全面、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必須盡快把影響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短板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靠實干,基本實現現代化要靠實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靠實干;等等。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指揮、親自推動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團結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戰貧困、促改革、抗疫情、治污染、化風險,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持續奮斗和不懈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邁出了關鍵一步。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
二、全面小康是全面發展的小康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中國的全面小康,體現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小康;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需求,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賓士零件的小康;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多維度、全方位的小康。
(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全面小康,經濟發展是基礎。黨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作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團結帶領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經濟實力大幅提升。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952年的679.1億元躍升至2020年的101.6萬億元,經濟總量占全球經濟比重超過17%,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圖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952年的幾十美元增至2020年的超過1萬美元,實現從低收入國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歷史性跨越(圖2)。制汽車零件造業增加值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自2010年起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中國已是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服務貿易第二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2020年利用外資居全球第一。不斷邁向共同富裕的14億多人口,其中有超過4億并不斷擴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是全球最具成長性的超大Benz零件規模市場,中國經濟充滿活力,具有巨大潛力和充足后勁。2020年,中國率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充分彰顯中國經濟的強勁韌性。
科技實力跨越式發展。科技支撐起小康夢。從新中國成立初期連火柴、鐵釘都要依靠進口,到量子信息、鐵基超導、中微子、干細胞、腦科學等前沿方向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創成果,到載人航天與探月、北斗導航、載人深潛、高速鐵路、5G移動通信、超級計算等一大批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躋身創新型國家行列,正在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專欄1)。科技廣泛應用于生產領域,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科技顯著提升治理水平,數字政府、數字社會、數字鄉村、智慧城市、“互聯網+政務服務”等加快普及,網格化網絡化智能化治理漸成常態。科技深刻改變人們的生活,網絡點餐購物、移動掃碼支付、網約車出行、共享單車出行、線上辦公、在線教育、遠程醫療、智能家居等,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更多的便利,還有更充分的自由、更全面的發展。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體系,產業發展持續向中高端邁進。三次產業增加值之比從1952年的50.5∶20.8∶28.7到2020年的7.7∶37.8∶54.5,中國從傳統農業大國成為工業大國、服務業大國(圖3),中國經濟從依賴單一產業為主轉向依靠三次產業共同帶動。農業現代化成效顯著,機械化、數字化、綠色化、功能化、共享化水平明顯提高,廣大農民逐步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身力氣百身汗”的辛勞,農村生產力極大解放;糧食生產能力穩步提升,實現谷物基本自給,中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國建成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升。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速,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數字經濟激發經濟發展新活力,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趨勢加快。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以“互聯網+”為標志的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平臺經濟、共享經濟蓬勃興起,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高端化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了經濟更汽車機油芯加均衡、更加充分的發展,人們個性化品質化多樣化需求不斷得到滿足。
現代基礎設施網絡持續完善。信息暢通、公路成網、鐵路密布、大橋巍峨,天涯成咫尺,天塹變通途(專欄2)。“五縱五橫”綜合運輸大通道基本貫通,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和港口深水泊位數量均居世界第一,民航運輸總周轉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中國加快向交通強國邁進。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深刻影響了城市格局、人口布局和經濟版圖,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圈、工作圈。能源供給保障能力和能源開發技術水平持續提升,能源開發效率明顯提高,基本形成煤、油、氣、核和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高質量發展的能源生產體系。水利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中國以占世界6.6%的淡水資源支持和保障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和17%的經濟總量。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網絡覆蓋越來越廣、資費越來越低、網速越來越快,隨時隨地可以一鍵互聯、一“網”打盡,信息高速路暢通了人民幸福路。
(二)人民民主不斷擴大
全面小康,既有效保障人民經濟權利,也有效保障人民政治權利。黨領導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民主從價值理念成為扎根中國大地的制度形態、治理機制和人民的生活方式。中國人民當家作主,依法享有廣泛、充分、真實的民主,真正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
人民享有廣泛民主權利。在中國,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專欄3)。在中國,年滿18周歲、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依法享有政汽車零件進口商治權利的公民,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堅持普遍、平等、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相結合以及差額選舉、無記名投票的原則,依法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選舉權利。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人民通過各種途徑、渠道、方式,就改革發展穩定重大問題,特別是事關人民切身利益的問題廣泛協商,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黨和國家制定實施重大決策,廣泛征求和聽取各方面意見,最大限度吸納民意、匯集民智、凝聚民力,努力實現決策科學化民主化。人民廣泛、直接參與社會事務管理,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人民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有權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提出批評和建議,有權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各個環節環環相扣、彼此貫通,實現過程民主和結果民主、形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相統一,保障了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人民的民主生活豐富多彩。中國的民主好不好,中國人民感受最真切、最有發言權。察民情、聚民智、解民憂,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是黨執政的重要方式、政府治理的重要方式。在中國,民主蔚然成風,人們心情舒暢,社會充滿生機活力。從衣食住行、看病上學到社區管理、社會治理,再到大政方針、發展規劃,人民的意見建議都可以通過民主渠道表達出來。民主懇談會、聽證會、網絡議政、遠程協商、“立法直通車”、“小院議事廳”、“板凳民主”等等,一個個火熱的基層民主實踐、一個個別具特色的基層民主形式不斷涌現,民事民議、民事民定、民事民辦漸成風氣。中國式民主讓人民的期盼、希望、訴求有地方說、說了有人聽、聽了有反饋,真正解決人民想要解決的問題,真正把14億多人的所思所盼融入國家發展,形成萬眾一心、團結奮斗的局面。
人民民主有制度保障。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為維護人民利益奠定了堅實制度基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各級人大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各級國家機關都由人大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各級人大代表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忠實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依法參加行使國家權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一新型政黨制度,以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為基本特征,實現了執政與參政、領導與合作、協商與監督的有機統一,在內容上體現了人民的權利訴求,在程序上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既保證了國家團結統一,又實現了各民族共同當家作主,推動了民族地區發展,促進了民族團結,56個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極大增強了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保障人民通過村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等多種形式直接行使民主權利,提升了基層治理實效。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對于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和主人翁地位,調動職工積極性,推動企事業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為人民當家作主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制度保障。
社會公平正義不斷彰顯。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司法體制機制改革深入推進,法治在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利、增進人民福祉方面的作用更加彰顯。社會公平正義的法治價值追求逐漸貫穿到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司法為民理念充分踐行,司法公信力顯著提升。公平正義的陽光照進人民心田,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不斷實現。
(三)文化更加繁榮發展
全面小康,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小康,既是國家經濟實力增強,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既是人民倉廩實、衣食足,也是人民知禮節、明榮辱。黨領導人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鑄就了巍峨聳立的中華民族精神大廈。中國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精神面貌深刻改變,精神力量顯著增強。
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汽車零件貿易商更加牢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深入人心,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各族人民好的時代主旋律高亢響亮,全體人民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踐行,愛國主義精神、改革創新精神、新時代奮斗精神廣泛弘揚,積極進取、開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國民心態更加成熟。人民英雄、時代楷模、道德模范成為新時代的明星偶像,全社會日益形成見賢思齊、崇尚英雄、爭做先鋒的良好氛圍。革命文化大力弘揚,紅色故事廣為傳誦,紅色旅游成為時尚,紅色傳統煥發時代光芒,人們在感悟革命歷史中接受精神洗禮、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前進力量。新聞媒體、影視出版、文學藝術、網絡空間等,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充分展示昂揚向上的社會主流,積極反映發展進步的社會本質,大力營造團結奮進的社會氛圍,全社會充滿向美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鑄牢。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活躍(專欄4)。從農家書屋、鄉鎮綜合文化站,到城市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持續完善,基本實現免費或低價開放,公共文化服務的豐富性、便利性、均等性顯著增強。數字圖書館、公共文化云平臺、“云端博物館”蓬勃興起,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在線享受優質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加速形成,網絡文化產業迅猛發展,時尚的文化場館、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具有創意的文化活動更好滿足人們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國際化的文化需求。影視出版繁榮發展,“暑期檔”“國慶檔”“春節檔”大片 TC:osder9follow7
發佈留言